1981年葛洲坝工程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通道,随后天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工繁殖放流补充工作从1983年开始。由于野生和人工繁殖中华鲟

1981年葛洲坝工程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通道,随后天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工繁殖放流补充工作从1983年开始。由于野生和人工繁殖中华鲟幼鱼有相似的洄游入海特征,因此通过在长江口水域捕获滞留的中华鲟幼鱼并区分人工繁殖个体和野生个体,可以评估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效果。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四倍体遗传的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鉴定方法,并用全同胞家系、半同胞家系和非亲缘关系群体样本验证并且本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该方法用于1999年度中华鲟人工繁殖效果评估案例中,评估人工繁殖个体在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中的比例。亲子鉴定方法结果显示,三个全同胞家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3、0.44和0.44;半同胞家系的遗传距离居中(0.57);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74。人工繁殖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在2000AICAR核磁年度长江口幼鱼群体中,人工繁殖个体的比例较低(0~3.8%),中华鲟补充群体主要来源于自然繁殖,人工繁殖放流个体对中华鲟野生群体增殖作用不明显。
药用野生稻是我国3种野生稻之一,蕴含丰富的优异基因资源,但由于其CC基因组与栽培稻的AA基因组差异大,远缘杂交不亲合,不易获得后代材料,导致育种中优异基因无法利用。构建大片段基因组AZD0156研究购买文库是研究及利用基因的重要方法,而提取高质量的染色体DNA是建立BIBAC等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前提,但按常规方法很难从药用野生稻中提取到Mb级的染色体DNA,需要对提取体系进行优化。本研究对取材与研磨、细胞核的分离与包埋、组蛋白的去除与DNA释放、DNA的酶解与回收等实验步骤进行优化,从药用野生稻中成功提取出1.9Mb的高质量染色体DNA,并对酶解消化体系进行了摸索,制备的染色体DNA可用于构建大片段基因组文库。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