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1 579 ng/mL患者与>1 579 ng/mL患者比较,2组间Caprini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 104,P=0.002),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6,P>0.05)。在全部患者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1 579 ng/mL)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1 579 ng/mL)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增高也(Log-rank χ~2=7.729,P=0.005)。在中危组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增高(Log-rank χ~2=7.156,P=0.007)。在高危组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Buparlisib χ~2=2.009,P=0.156)。结论按照Caprini评分量表或DD临界值(1 579 ng/mL)对中、高危癌症患者的VTE风险进行危险度分组,15 d内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D能有效反映总体患者人群以及Caprini评分为中危患者的VTE累计概率的增加。
基于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其凝血指以及标普遍存在异常,常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其发病与多种机制密切相关,如肿瘤的分期、发生部位、抗肿瘤相关治疗等都会对血液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且肿瘤本身也可导致凝血系统的激活,从而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动滞缓,使血液易处于高凝状态,而凝血功能的激活及血液高凝的程度也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表现的血液高凝状态与中医血瘀证的表现基本相似且呈现一定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越明显,血瘀程度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