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结果表明,5个因素对无花果ISSR-PCR反应均有极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Easy Taq Buffer (Mg~(2+))>引物>Taq聚合酶>DNA>dNTPs。最终确定的最佳反应体系为:反应总体积25 μL,Taq聚合酶1.5U,dNTPs 0.16 mmol/L,DNA 30 ng,引物0.3 μmol/L,Easy Taq Buffer (Mg~JPH203浓度(2+)) 3.5 μL。研究结果为今后无花果ISSR标记开发、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验旨在查明贵州某竹鼠养殖场竹鼠死亡原因。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定、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菌种属进行确定,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人工感染小鼠试验探究分NLRP3抑制剂离菌的致病性和PCR检测毒力基因。结果显示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分离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其16S r DNA基因序列经测序及BLAST比对,显示其与大肠埃希氏菌序列相似度达98. 2%—10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大肠杆菌聚为一枝。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分离菌为大肠埃希氏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氟苯尼考、头孢曲松、头孢氨苄等药物敏感、对四环和素、多西环素、青霉素等药物表现耐药,4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Intl1 (146 bp)、tet A(831 bp) 2种耐药基因,与药敏表型相符。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小鼠有致病性。8种毒力基因检测分离菌携带pap A(761 bp)、Uid A(264 bp)、afa(251 bp) 3种毒力因子。上述结果表明本实验分离到一株对四环素类耐药的竹鼠源大肠埃希氏菌,为该竹鼠养殖场的竹鼠疾病防治与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